首頁

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

鴻程法律學堂 / 婚姻關係消滅後,婚前財產處分後之所得,是否計入剩餘財產分配 ?

一、法律規範依據

() 民法規定

  1. 依據 民法第1017條規定

(1) 婚前與婚後財產區分原則夫或妻之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,由夫妻各自所有。不能證明為婚前或婚後財產者,推定為婚後財產;不能證明為夫或妻所有之財產,推定為夫妻共有。

(2) 夫或妻婚前財產,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所生之孳息視為婚後財產

  1. 依據 民法第1030條之1規定:

(1)     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,夫或妻現存之婚後財產,扣除婚姻關係存續所負債務後,如有剩餘,其雙方剩餘財產之差額,應平均分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è剩餘財產分配以「婚後財產」為計算範圍

(2)     但下列財產不在此限:一、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。二、慰撫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è排除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二、實務見解分析

() 婚前財產處分後另行購置財產

  1. 財產形式轉換不改變性質

(1) 根據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重家上字第54號判決 「處分婚前財產所得而增加之婚後積極財產,計算夫妻剩餘財產分配時,應將該處分所得額於婚後財產中扣除」

(2) 實務見解認為,單純財產形式轉換(如賣A房買B房)仍屬婚前財產延伸

  1. 價值增值部分處理

(1) 若新購財產因婚姻期間共同協力而增值

(2) 可能就增值部分認定為婚後財產(視具體貢獻證據)

() 婚前財產出借他人

  1. 借貸本金部分

(1) 根據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家上字第7號判決 「夫或妻於結婚時之存款...婚前財產仍存在」

(2) 出借行為不改變財產權屬,本金仍屬婚前財產。

  1. 利息收入部分

(1) 依據 民法第1017條第2項: 「婚前財產...所生之孳息,視為婚後財產」

(2) 借款利息應計入剩餘財產分配範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三、案例事實與分析

()舉例事實

  1. 甲女婚前擁有一筆存款100萬元,於婚後將其存款用來購買一間小套房;或另將其中部分資金出借他人,並收取利息。
  2. 婚姻關係存續若干年後,雙方離婚並就剩餘財產分配產生爭議。

()財產流動與性質變更

  1. 婚前存款(不列入分配)è婚後購房(屬財產交換所得,列入分配)。
  2. 婚前存款出借è婚後收取利息(屬婚後財產增益,應列入分配)。
  3. 僅保留婚前原始存款而未處分,則不列入分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四、法律結論

()婚前財產處分後所得屬婚後財產

  1. 根據民法第1030條之1及法院實務見解婚前財產如於婚後被處分,其變價所得或用以購置其他財產者,性質即轉變為婚後財產,應納入剩餘財產分配。
  2. 出借他人而產生利息收益者,該利息亦為婚後期間之財產孳息,亦應計入可分配範圍。

()例外情形:若能證明屬原財產轉換而未有增益

1. 若僅為形式上資產轉換,且可舉證完全來自婚前財產,且未產生增值或孳息,可能可主張不列入分配。

2.實務傾向認定變動後之財產,原則皆屬婚後所得,較難完全排除於分配範圍。

() 結論與建議:

        婚前財產若於婚後被處分或另購不動產、或出借並產生利息,其新產生之財產將被認定為婚後財產,在離婚或一方死亡時應納入剩餘財產範圍,供雙方依比例分配,除非能舉證仍維持原婚前財產性質且無任何增益,始有可能排除之。

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

鴻程法律學堂 / 共同持有房屋持分交換之稅負分析 ~

法律問題:

   甲乙方共同持有A.B.C3間房屋,各占一半持分,甲是於10395日繼承取得,乙是於112630日間因買受取得,買賣金分別是A屋之二分之一即500萬元,B屋之二分之一即650萬元,C屋之二分之一即550萬元,請問兩人如果將3間房屋的持分互相交換移轉時,甲取得A屋及C屋,乙取得B屋,請問其相關的契稅.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應如何計算與課徵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 以上是不動產共有人間持分互換移轉,實務上視為不動產之權利移轉,將涉及以下三種主要稅負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貳、案例事實(前提)

  • 甲乙各持分1/2,合計共持有3間房屋ABC
  • 甲於10395日繼承取得(屬房地合一稅施行前取得,屬「舊制」)。
  • 乙於112630日買受取得(屬新制,須適用「房地合一稅」)。
  • 各屋價格資訊如下(均為1/2持分之買價,推估房屋整體市價為2倍)
    • A屋(1/2)=500全棟推估為1,000
    • B屋(1/2)=650全棟推估為1,300
    • C屋(1/2)=550全棟推估為1,100
  • 預計重組持分為
    • 甲取得 A屋+C屋(取得對方持分)
    • 乙取得 B屋(取得甲之持分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參、稅賦分析

一、契稅(依《契稅條例》)

() 課稅原則:

  • 不動產權利移轉皆需課徵契稅。
  • 本案為共有人間「持分互換」,雖非實質買賣,但依實務仍須視為「交換行為」,可申請適用契稅稅率4%(交換)
  • 課稅基礎:以受讓不動產部分的「房屋評定現值」或交易價格(擇高)課稅。
    目前暫以交易價格試算(待稅捐機關認定實值而定)。

() 應稅金額試算:

  • 甲取得乙之持分:
    • A 1/2持分:500
    • C 1/2持分:550
    • 合計:1,050 × 4% = 42萬元
  • 乙取得甲之持分:
    • B 1/2持分:650
    • 650 × 4% = 26萬元

契稅總額:約甲繳42萬,乙繳26萬(可視公告現值申報後再調整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二、土地增值稅(依土地稅法)

() 基本規定:

  • 所有權轉移之土地(地號)皆應課土地增值稅,房屋不課徵。
  • 本案為共有人間互換,不屬免稅(如親屬間移轉)情形,仍應課增值稅。
  • 持有期間不同,稅率與增值額會有顯著差異。

() 應稅人與稅制別:

出讓人

土地來源

課稅制度

增值稅類型

103年繼承

舊制

按累進地價增值率課徵(土地漲幅大者稅重)

112年買進

新制

因持有期間短,增值較小

  • 土增稅需由讓與土地者(即出讓自己持分者)負擔
  • 甲讓與B屋土地1/2 → 課稅人為甲
  • 乙讓與A屋與C屋土地1/2 → 課稅人為乙

  • 土增稅需由讓與土地者(即出讓自己持分者)負擔
  • 甲讓與B屋土地1/2 → 課稅人為甲
  • 乙讓與A屋與C屋土地1/2 → 課稅人為乙

() 實務建議:

  • 須查詢各筆土地的取得地價、公告現值與漲幅,再依土地漲價總數額課徵稅捐。
  • 原則上土地持有愈久,增值幅度愈大(如甲為繼承),稅負較高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三、房地合一稅(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4

() 判斷課稅制度:

出讓人

取得時間

適用稅制

稅負特性

103年(房地合一稅前)

舊制(財產交易所得)

列報綜所稅,適用基本稅負制,稅率低(不一定有稅)

112年(新制後)

房地合一稅新制

因持有不到2年,適用45%重稅率

() 乙出讓房地(AC屋持分)房地合一稅新制適用

  • 課稅對象:乙讓與其在 AC 屋之 1/2 持分。
  • 成交金額合計500 + 550 = 1,050
  • 成本金額:買價(500萬+550萬)=1,050
  • 若成本證明齊備,幾無所得無需繳稅,但須申報。
  • 若無法證明成本或有價差須按實際所得課45%

() 甲出讓房地(B屋持分)舊制適用

  • 甲因於103年繼承,屬舊制
  • 若有所得,應併入綜合所得稅,可能被列入基本稅額條例補稅門檻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三、總結:各稅目課徵情形總覽

稅目

甲方

乙方

契稅

A+C 持分受讓部分繳納約42

B 持分受讓部分繳納約26

土地增值稅

出讓 B 屋土地持分,適用舊制

出讓 AC 屋土地持分,適用新制

房地合一稅

舊制適用,視綜所稅或基本稅額計算

新制適用,因持有未滿2年,稅率高達45%(若有所得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四、建議事項

  1. 契稅申報時應主張為交換行為,爭取適用4%契稅稅率
  2. 乙方應謹慎評估持分讓與是否構成高額課稅情形(因適用45%稅率),可考慮是否改以贈與、信託、法人投資等方式進行重組。
  3. 甲方部分屬舊制持有者,稅負相對輕,但仍須提報財產交易所得,避免違漏報。
  4. 建議先向地方稅捐機關申請試算土增稅與契稅額度,再依房地合一稅預估整體稅負,再進一步評估是否執行交易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