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

法律新聞重點 / 民事大法庭裁定:法人名譽或信用因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遭侵害 得請求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~

前言

            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620日作成112年度台上大字第544號裁定,認定:法人之名譽或信用,因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遭侵害,致受有對達成其設立目的有重大影響而無法以金錢量化之損害,非不得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規定,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,不得僅因法人無精神上痛苦,即一概否准其請求。

      茲將上開民事大法庭的裁定理由重點,摘要整理如下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二、法律依據

  1. 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規定
    不法侵害他人身體、健康、名譽、自由、信用、隱私、貞操或其他人格法益者,被害人得請求相當之金額以回復其非財產上之損害。
  2. 民法第18條第2
    人格權受侵害時,得請求排除或防止其侵害。為保護人格權,法律另定有特別規定者,從其規定。
  3. 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
    請求之金額雖不能確定,法院仍應斟酌情形定其數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之認定與分析

  1. 傳統見解之否定
    原多數見解認為法人無精神痛苦,故不得請求非財產上損害賠償,但此見解不符現代社會發展與人格權保護趨勢。
  2. 現代發展與比較法參考
    (1)
    國外如瑞士、法國及歐洲人權法院皆允許法人於特定情形請求非財產上損害。
    (2)
    我國民法自88年起也不再將「非財產上損害」等同「精神上痛苦」(如民法第514條之8之「時間浪費」)。
  3. 法人人格權受侵害之特殊情形
    當法人之名譽或信用受到侵害,影響其達成設立目的,且該損害無法具體金額化時,應可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,請求相當之金額
  4. 損害之要件與舉證責任
    (1)
    法人雖得請求,但須舉證其名譽或信用受損對達成設立目的造成重大不利影響。
    (2)
    不同於自然人可當然推定精神痛苦,法人須具體說明損害內容及其存在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結論:法人得請求非財產上損害賠償之條件與限制

  1. 法人並非一概不得請求
    只要符合法人人格權受損的特定條件,即可準用《民法》第195條第1項請求
  2. 條件限制
    (1)
    傷害須達成重大影響其設立目的之程度
    (2)
    該損害無法以金錢量化。
  3. 舉證義務明確化
    法人需舉證其受損害的事實、影響範圍與性質,否則法院不得推定存在非財產上損害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資訊來源:司法院全球資訊網 / 司法周刊

https://www.judicial.gov.tw/tw/cp-1454-1347059-1de9a-1.html